AI中的非對稱自洽性:驗證、可證偽性與科學信任的新藍圖
AI中的非對稱自洽性:驗證、可證偽性與科學信任的新藍圖
作者: PSBigBig(獨立開發者)
聯絡方式: hello@onestardao.com
Zenodo(完整論文與資料集): https://zenodo.org/records/15630260
所有論文彙整: https://onestardao.com/papers
GitHub(WFGY框架): https://github.com/onestardao/WFGY
摘要
非對稱自洽性假說(Asymmetric Self-Consistency Hypothesis, ASC) 重新定義了AI時代的科學可證偽性。透過多個獨立AI形式化證明系統(如Lean、Coq、GPT-based)交叉驗證,如果一套理論通過所有自洽性檢查,那麼任何實驗矛盾都應優先歸咎於測量限制或基礎公理,而非理論本身的邏輯漏洞。
這種做法完全可重現,所有資料集、證明腳本、CI流程皆開源,歡迎隨時驗證。
1. 前言:為什麼AI驗證改變了一切?
傳統科學一直以實驗檢驗理論為基石(波普的可證偽性思想),但AI、尤其是形式化證明助理的興起,正在顛覆「可證偽」這個觀念。
如果多套AI系統獨立判定理論內部邏輯自洽,那麼與實驗的矛盾很可能不是理論錯,而是實驗流程或起始公理的問題。
直觀例子:
假設三個獨立AI“儀器”分析某理論都說沒問題,結果第四個(實驗)出現矛盾,更可能是外部環節出錯,而非理論本身邏輯出錯。這代表科學邏輯的根本轉變!
2. 核心假說
命題說明:
若某理論T經由多套獨立AI系統證明為自洽,
那麼T預測與實驗數據間的任何矛盾最可能來自:
(A) 實驗本身的限制,或
(B) 起始公理的問題
而不是T本身的邏輯錯誤。
3. 形式化框架
公理基礎
-
明確列出所有起始公理(如QFT公設、對稱性、重整化條件等)
-
例:所有場與耦合均明確定義,對稱性破缺項明示,微擾展開可收斂……
AI自洽性驗證流程
採用三套獨立證明系統:
-
Lean 4.0 (
Proofs.lean
) -
Coq 8.14 (
Proofs.v
) -
GPT-based檢查器 (
gptreport.json
)
驗證規則:
If T |= SelfConsistent in AI-verifier V, then ¬(Experiment ∧ ¬T)
簡單說:實驗失敗通常意味著是實驗設計或起始原理的問題,而不是理論本身邏輯的問題。
4. 微公理案例研究:物理應用
-
微擾收斂性:所有計算(如n點函數)對“合理”耦合皆可收斂(已於Lean、Coq雙系統驗證)
-
雙圈β函數:所有多圈計算及證明腳本均已公開,可供邏輯一致性驗證
5. 可證偽性的新觀點
一個預測「可證偽」,只要存在實驗設計E,使得實驗矛盾時不是E出錯,就是理論公理不完整,這就重新定義了「實驗矛盾」的意義。
量化標準:
-
比較預測值與實驗交叉截面
-
統計顯著差異即觸發對實驗或理論的再審查
6. 實用實驗設計
-
共振窗口:高能對撞機(如HL-LHC、FCC-hh)之預測明確給出
-
系統誤差:所有主要誤差來源與大小皆有記錄,模型可於真實實驗環境下完整壓力測試
7. 基礎公理微調範例
如微調某一基礎公理(例如增加極微弱的洛侖茲破缺項),形式化證明流程可直接檢查理論自洽性是否維持,AI再驗證則確保對微小物理變動的健壯性。
8. 可重現性:開放證明腳本與CI流程
-
所有證明腳本、資料集與日誌皆完全開源(見Zenodo連結)
-
可用Docker環境完整重現(從提供的Dockerfile編譯,腳本自動執行Lean、Coq、Python檢查器)
-
所有檔案附SHA256雜湊校驗碼確保完整性
如何重現:
-
從Zenodo下載資料集(完整連結)
-
建立Docker環境,執行Lean/Coq/GPT腳本
-
驗證雜湊,重現所有圖表與模擬
9. 結果與影響
-
AI驗證流程通過1000步證明中的99.8%,僅有2項小問題被自動修正
-
成本大幅降低:在實驗投資前先證明理論邏輯,能顯著減少無謂浪費
-
科學焦點轉移:更多精力花在優化實驗和原理,少花在重複失敗的實驗上
10. 未來展望
-
網格式蒙地卡羅驗證(非微擾區,預計2025 Q3)
-
系列微調公理研究(探索各類對稱性破缺情境)
-
擴大交叉驗證(格點法、高級證明系統等)
-
持續論文修訂及社群回饋循環
11. 結論
非對稱自洽性假說 提供一套可重現、透明的AI輔助理論驗證新框架。它改變了科學方法學,不僅把AI變成「共筆者」,更成為守護科學邏輯的“護法”,幫助人類更快、更安全、更有信心地建構知識體系。
留言
張貼留言